元代的印刷(1260-1368) 公元1260年,忽必烈即位,遵用漢法,改革舊制,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,設京城于大都(今北京),1276年滅南宋,使中國又出現統一局面。1368年元朝滅亡,共一百余年。
在中國印刷史上,元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,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印刷的優良傳統,而且有新的發展。在技術方面,出現書籍的雙色套印和包背裝,由幾個學校聯合分工刻印大部頭書,是印刷史上的新形式,它可以集中力量快速出書。由于國家的統一,使印刷術在更多地區得到推廣應用。特別是通過與西方的交往,將中國的印刷術,逐漸由中東、北歐傳到西方。
一、政府印刷
元代政府的興文署、廣成局、國子監等機構,都從事印刷活動,據《元史》記載,「至元二十七年(1290年)立興文署,召工刻經史子板」,首先刻印的是《資治通鑒》。人員設置是:官三員、令一員,函三員、校理四員、楷書一員、掌記一員、鐫字匠四十名、作頭一,匠戶十九、印匠十六。由于京城的刻印技術力量不足,很多政府的書,都拿到杭州刻印。其中最著名的是《遼史》和《金史》兩部書。
二、學校印刷
元政府重視教育,除著名的八大書院外,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辦有學校,這些書院和地方學校有一定的田產,可將一部分收入用于刻印書籍。因此,元代學?逃只钴S。
學?逃钪氖呛贾菸骱䲡,它是在原南京國子監的基礎上建立的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起開始刻印書籍,第一項工程,就是修補南宋國子監所存書版。共約120種。從事刻版工匠92人,補刻缺版7,893塊,字數為3,436,000多。用粟1,300石,用木930株,以后又新刻了《國朝文類》和《文獻通考》等書。學校印刷最活躍的是今浙江、江蘇、江西、安徽等地。其中最有特點的是多所儒學聯合刻印一部書,如慶元路儒學聯合附近七所儒學分工刻印了一批書籍,計有《玉海》(刻版4474塊,工價用鈔763錠),《
困學記聞》231塊版,以及《辭學指南》、《詩考》、《詩地理考》、《漢書藝文志考》、《通鑒地理通釋》等14種王應麟的書。另一刻印大工程是,江東八路一州儒學聯合刻印《十七史》。為了使各?逃〉臅L格統一,他們制造了統一的版式。這種聯合刻印,加快了出書速度,是一大創造。
三、紙幣及有價證券印刷
元代初年,政府就開始印造發行紙幣。其發行量和發行地域,大大超過以前各代,除印造發行紙幣外,還在戶部下設立印造鹽茶等引局,負責印造鹽、茶、磯、鐵等引的有價證券。
中統元年(1260年)政府就先后在京城和各地方設置了負責管理紙幣印造、發行、兌換檢認偽鈔,回收昏鈔等機構,中央的印鈔機構稱印造局,印造交鈔庫及印造定鈔庫等。寶鈔總庫為存貯發行機構,其他的紙幣發行機構稱行用庫。為了防止偽造,還制造了嚴格的法律。禮部還在大都設有白紙坊,專門制造印鈔用紙。
元代發行的紙幣有中統鈔和至元鈔。中統鈔,從中統元年(1260年)起印造發行,面值有十文,二十文,三十文,五十文,一百文,五百文,一貫、二貫等九種。至元通行寶鈔,始印于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票面值有文值和貫值等十一種。中統、至元兩種鈔幣同時使用。只是比價不同。至大二年(1309年)又印造一種“至大銀鈔”,但使用時間不長。元代的紙幣管理比較嚴格,在較長時間信譽較好,到元后期,特別是至正年間,由于大量發行,使紙幣嚴重貶值,而偽造現象更是屢禁不止。元代的紙幣印量很大,肯定需設立較大的印鈔作坊。
四、民間印刷
元代民間印刷業遍及全國各地,和兩宋相比,地域分布更廣,一些偏遠地區,也有印刷的記載。印刷業最為發達的是今浙江、福建、江蘇、江西、安徽等地。特別是建陽、杭州、平陽等地,集中了更多的印刷作坊。
- 平陽民間印刷
平陽為今山西臨汾一帶,從北宋開始,這里就有民間印刷,金代這里是北方重要的印刷基地。元代以來,這里的印刷業仍持續發展,印刷作坊有幾十家。其中多數是金代就開業的老字號。著名的作坊有晦明軒張存惠,曹氏進德齋,劉敏仲等。平陽刻印最大的工程是刻印于玄都觀的《玄都藏》,約7800余卷。
- 杭州民間印刷
杭州及附近一帶是古代印刷業最發達的地區,而且以刻印精良而聞名全國,進入元代后,這里的印刷業仍居全國之首,由于政府的重要書籍拿到杭州刻印,更促使了這里印刷業的發展。民間印刷作坊最著名的有:南經坊沈二郎、睦親坊沈八郎、勤德堂、沈氏尚德堂等。他們所印書籍出現了新的品種,即戲曲,故事等書,這是宋代版本中所少有的。流傳至今的有七種戲曲本,例如:關漢卿的《關大王單刀赴會》,尚仲賢的《尉遲恭三奪槊》、王伯成的《風月紫云庭》、《李太白貶夜郎》,以及《霍光鬼諫》、《輔成王周公攝政》、《小張屠梵兒救母》。這些版本都冠以《古杭新刊》,未載何家所刻。
- 建寧民間印刷
建安的印刷業起源于宋代,到元代,這里的印刷業又有所發展,有記載的書坊四十二家,成為當時全國印書量最大的地區。建寧書坊分布于建安,建陽兩縣,尤以建陽的崇化、麻沙兩鎮最為有名,建安書坊以余氏、劉氏、虞氏、詹氏、蔡氏等家印書量最大。崇化余志安的勤有書堂,不但刻書數量多,而且質量好。建寧劉氏、建安虞氏等都是南宋以來的老字號,進入元代以來,刻書印刷量仍很大。建安葉日增的廣勤書堂,是元代興起的一家印刷作坊。所刻印書籍以醫學類為主。
- 其他地區民間印刷
元代民間印刷業除以上三地外,在其他地區也分布著一批民間印刷作坊。其分布幾乎遍及全國,尤其是今江蘇、江西、安徽,印書的數量也很大。今湖北、湖南一帶,元代的印刷業也有所發展。元代印刷業發展的另一特點,是逐漸向邊遠地區傳播,在今新疆、西藏、甘肅、寧夏等地,也有印刷的記載。
五、宗教印刷
由于政府的倡導,元代的佛經印刷也很活躍。南宋開始雕印的《普寧藏》和《磧砂藏》,到元代仍繼續進行!镀諏幉亍房逃∮诤贾萋酚嗪伎h白云山的大普寧寺,南宋末期開始籌備,設立刊經局,但正式刻印工作,是從至元十二年(1275年)開始,到泰定元年(1324年)全部刻印完成,共560函,5,368冊,為經摺裝,刻印于平江府磧砂、延圣院的《磧砂藏》,有一半工程是在元代完成的。元代還刻印過蒙古文、藏文、西夏文的佛經。證明了元代印刷應用的廣泛。
六、元代印刷技術發展
元代的印刷技術,在繼承兩宋的基礎上,又向前發展了一步,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- 元版書的質量
總的來說,元版書的刻印質量與宋版不相上下,有的精品還超過宋版,政府刻本和一些私人刻本,代表了元版書的水準。建陽、杭州的坊刻本中,也有刻印精美者。
- 元代刻本字體
元版書的字體,除繼承宋版,多用顏、歐、柳等名家書體外,選用當時書法家趙孟俯書體刻版,成為一種風氣。
元版字體的另一特點是出現行書和草書,而草書多用于書后的評記。
在印刷品中使用簡體字,起源于元代。這多見于坊刻本戲曲,話本中。
- 元版式及版面裝飾
元代書籍的版式,仍繼承宋代風格,而最大的改革,是在書籍的封面版式,特別是建寧坊刻本中,有的刻有和書內容相關的插圖,有的除刻有書名外,還有刻印者名稱、年代,以及廣告宣傳性的文字。最早帶有插圖的封面是建安書堂,刻于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的《新全相三國志平話》,至治年間(1321-1323年)建安虞氏又刻印了一套平話,封面都有插圖。除平話外,其他書籍的封面,也十分重視其版式的裝飾性和宣傳效果,如翠巖精舍刻印的《廣韻》的封面,這種封面形式的改革,說明印刷書籍在銷售流通方面的需要。
- 書籍的雙色套印
多色套印技術,起源于宋代,只見于記載,未見實物。應縣木塔發現的遼代印刷敷彩佛像,是先印圖象輪廓,再手工涂彩,F存最早的朱墨套印本,為元至正元年(1341年)中興路資福寺刻印的《金剛經注》。
- 書籍的裝幀技術
元以前的書籍裝幀形式,經歷了卷軸裝,經摺裝和蝴蝶裝。包背裝則是在元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書籍裝幀形式。包背裝與蝴蝶裝的折頁方法正好相反,它是印刷面向內摺疊。中縫邊是外書口,空白邊為訂口,按書頁順序配頁后,撞齊,再用紙捻穿訂牢固后,裁切訂口邊,再貼書皮,最后裁切上下書口,即為成品。包背裝起于元初、中期后,則普遍使用。它為后來的線裝提供了經驗。在元代文獻中還記載有裝訂漿糊的配方。如元《秘書監志》卷六,載有表背匠焦慶安的配方,內有打面糊物料為:黃蠟、明膠、白礬、白芨、藜蔞、皂角、茅香、藿香、半錢,白面五錢,硬柴半斤,木炭二兩。這里包括了粘合劑,防腐劑和芳香劑三部分,證明當時的裝訂用料已十分考究。
|
|
|
|
附圖55. 《宋史》(元至正元年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刻本) |
附圖56. 《文獻通考》(元泰定元年(1324)西湖書院刻本) |
附圖57. 《至元鈔》 |
附圖58. 《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》(平陽張存惠晦明軒刻本) |
|
|
|
附圖59.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(元京兆府龍興院刻印) |
附圖60. 《普寧藏》(元杭州大普寧寺刻印) |
附圖61. 《稼軒長短句》(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,仿趙孟俯字體) |
|
|
附圖62. 《新全相三國志平話》(建安虞氏刻本,封面有插圖)) |
|
附圖63. 《金剛經注》元雙色套印本
|